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 | 进出口增速回落,中国外贸正从恢复性增长转向常态化增长

2017-09-13 白明 自贸试验区报道

根据海关总署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2.41万亿元,增长10.1%,低于上个月的12.7%。其中,出口1.35万亿元,增速从上月的11.3%进一步回落至6.9%;进口1.06万亿元,增长14.4%,增速也比上月略微下降0.3个百分点。2017年7月份进出口额的增长幅度已然比上半年有所下降。


这样看来,2017年8月进出口增速已经连续两个月回落。

中国外贸在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沉寂之后,在2017年上半年一度出现较大幅度的回升。一时间,外界对于中国外贸的看法从过度看淡转向过度看好。我以为,两者皆大可不必,对于中国外贸的发展态势更需要用平常心来看待。

上年拐点抬高基数

有比较才有鉴别。分析今年下半年我国外贸增长减速,首先要看一看上半年的外贸增长为什么加速。海关总署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7年上半年我国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同比增长19.6%。其中,出口增长15%,进口增长更是达到25.7%。不过,上半年外贸的增长带有很强烈的“恢复性”增长特征。

2015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额下降7%,2016年又下降了0.9%,而且2016年的降幅主要是上半年“贡献”的。在这样的“低姿态”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外贸回稳向好的措施,中国外贸出现幅度比较可观的回升似乎也并不难理解。


同时,随着世界经济复苏,我国的各种稳外贸政策陆续落实到位,2016年下半年的对外贸易逐渐回升,特别是当年的8月份是一个重要拐点。


2016年7月份,我国的货物进出口贸易额同比下降0.9%,而到了当年8月份,进出口额却增长7.9%。在这种情况下,2017年8月份外贸同比增长的基数相应明显提升。自此之后,外贸增长也不会过多带有“恢复性”色彩,增长幅度自然会有所回落。

人民币升值影响

2017年8月外贸下滑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特别是近两个月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出口带来不利影响。


两年前的811汇改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有了较大幅度的贬值,但在2017年,由于美联储连续加息预期增强,中国经济企稳,外汇储备基本稳定,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在到达1比7的整数位置之前就已经“关前止步”。


截止到2017年9月初,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相比年初最多已经升值大约7%左右,达到16个月以来的最高水平,但从上半年来看,人民币升值幅度不大,不足以覆盖过去一年的贬值幅度。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2017年上半年的进出口额按照美元计算只增长13%,比按人民币计算的增长率少6.6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上半年按照人民币计算的进出口额增幅中有三分之一的比例是靠汇率贬值“贡献”出来的。


事实上,今年以来的人民币升值主要出现在下半年,特别是8月份以后升值节奏越来越快。这样看来,最近两年来的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在很大程度上被7、8月份的升值给“恢复”过来了,因而外贸的增长也越来越不带有“恢复性”,而是更加趋向“常态化”增长。


随着人民币汇率升值与基数翘尾因素减弱,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不会总是处在“恢复性”状态,必然要走向“常态化”。当然,即使处于“常态化”阶段,一些因素依然会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国际市场普遍好转

从国际市场的外部环境看,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好转,这也是未来中国在国际市场上面对的“常态”。


从2017年第二季度来看,美国的实际GDP环比增长修正为3%,创2015年一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欧元区GDP年率终值为2.3%,增加了经济复苏的迹象;日本经济增长2.5%,处于最近十年来的最好状态。既然欧美国家经济总体上“说得过去”,那么,国际市场需求“常态”也不可能出现大的波动。


例如,韩国8月份出口为471.2亿美元,同比增长17.4%,连续第10个保持增长, 尤其是得益于半导体、石油产品等出口同比猛增,韩国出口连续8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与此同时,越南的出口更是呈现出17.9%的同比增长。相比之下,如果折合成美元,那么中国8月份的出口额只增长5.5%。


由此看来,在国际市场形势普遍好转的情况下,中国的出口贸易并没有那么敏感。

正负两种“常态”

之所以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增长放慢,也需要看到某些负面的“常态”在产生影响。


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遇到逆全球化的挑战。作为当今世界上的贸易大国,贸易摩擦必然会构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常态”。


特朗普上台后,美国的对华贸易政策总体上比前段时间更为保守。尽管中美两国2017年上半年也曾经在“百日计划”上紧密合作,但并不足以阻止美国对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升级。2017年8月份,特朗普批准了针对中国的301贸易调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有些外贸企业会因此提心吊胆,而这种提心吊胆在短期是一种“常态”。

当然,除了负面的“常态”,未来更多要看到的是正面“常态”。


近些年来,我们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迄今与23个国家和地区签署的15份自贸协定已经或即将生效,使互利共赢的“蛋糕”做得越来越大,自贸协定为中国外贸带来的红利应当说是一种常态。迄今为止,国家已经设立了11个自贸试验区,在12个地方进行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试点也已完成中期评估,未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也会变为“常态”,像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也会是一种“常态”。


总的来看,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带有“恢复性”的高速增长终究不是家常便饭,而要想使外贸的发展进一步“常态化”,必须要在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上多下功夫,如从质量、服务、技术、品牌等重要环节入手,让国际贸易新优势替代以价格竞争为代表的传统竞争优势而成为“常态”。


本文转载自中新经纬APP


制图 杨欢

专家名片

白明

博士学位,


现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商务部经贸政策咨询委员会外贸专家。


在商务部、中国国际贸易学会等单位组织的学术评奖过程中多次获奖。

更多精彩内容:

动向 | “中国制造2025” 有了自贸区版本,武汉光谷准备这么干!

周榜 | 天津福建亚军之争趋于白热化,广东自贸区前进四位急于“归位”

报告 | 独家推出自贸区概念股排行榜,揭秘谁是 2017年中报“利润王”

数读 | 这个中国的老牌资源大省要申报自贸区 背后的秘密全在这里

参考 | 两位经济学家的“资本外逃”之争,带给自贸区什么启示

本文为中国自贸试验区报道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

特别声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如需授权转载请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